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兒童心理師:真正毀掉孩子的不是磨蹭,而是父母的「快快快」

前幾天有一個媽媽在一大早就“火”了。

她臉書上是這樣發的:
“早上睡懶覺起個床幾十分鐘,
吃飯半個小時都吃不完,一直磨蹭!
給他講吃完可以玩,一點都聽不進去!
我苦惱痛苦!生氣!
可是沒辦法,好像已經把他慣成這樣了!
打完他一會又恢復原樣了,怎麼辦?”

孩子的磨蹭,到底有什麼秘密呢?

有次小長假,我沒有去外邊玩,
就每天帶兒子在附近的公園遛圈。

有一次路過一個撈小魚的小攤前,
很多公園都有這個項目。

一個方方正正的鐵皮做的小水池裡放著一群小金魚,
孩子們就拿著撈魚的小網在裡面撈小魚。

這個項目很適合兩三歲的寶寶鍛煉小手的靈活性,
而且那些喜歡魚兒的孩子更是愛不釋手。

我看到小池邊坐了好幾個孩子,
但有一個穿著黑衣服的小男孩非常惹人注意。

因為他的媽媽一直用手抓著他的小手在池子上比劃著,
嘴裡也沒停下:“這邊,那邊,快點,
你怎麼笨,快點,做什麼事都慢”。

孩子很不舒服的樣子,
但站他背後的媽媽沒有覺得,
他們身邊的小盆裡已經撈了很多的魚,
不過都是媽媽的功勞。

真的想說一句: 為什麼不放手呢?

多少父母一邊催著孩子要快點,
要求孩子獨立一點;
一邊又緊緊地抓住孩子的手不放。

孩子完全可以自己慢慢地用小網跟著一條小魚,
一直尾隨著,也可以小心翼翼地撈起,
甚至放過這條嚇壞了的小魚,挺好玩的。

可在父母眼裡則不然,
撈魚那就一定要撈一盆,
一網撈上三四條才叫厲害。

兒子以前也經常撈魚,
但我一般交了錢就不管他了。

靜靜地看著他,每次他也靜靜地用自己的節奏撈著。

剛開始笨手笨腳的,後來還能一次撈好幾條,
過來跟我炫耀戰利品的時候,就給他一個大大的贊。

等他的盆有很多魚的時候,
提醒他把魚兒放回池子裡,
否則大家就沒有魚可撈了。

孩子總是很樂意把小魚放回去。

很多時候,我們怪孩子動手能力差,磨磨蹭蹭。
你有沒有想過,是不是自己不敢放手造成的呢?

一個作家說: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
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
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
用他5歲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教育就是慢藝術

教育,有時候就是慢藝術,
做父母的不能急,也不能催。

只有父母淡定了,
孩子才有機會按照自己的生命軌跡去長大。

朋友小莉前段時間就很抓狂。

婆婆說要來她家住一個月,
本以為常年不住一起,
臨時的一個月很容易過去。

婆婆天生急性子,還囉嗦。

第一天開始,就馬不停蹄地催促她兒子。

吃飯時,說“快點吃”;送孩子上學時,
說“快點走”;孩子在房間做作業,
她也時不時跑進去,說“快點做”。

看見孩子上廁所,
也會下意識地催一句:“快點上。”

剛開始她很委婉地和婆婆說:
“媽,不著急,讓孩子慢慢來。”

婆婆眼神一撇,特別嫌棄地對她說:
“你不催著一點,他哪能長大?!”

幾天後,孩子因為不適應,
情緒波動很大,而且特愛慢吞吞的。

平常好好的行為,
現在一下子就問題百出了。

不主動吃飯,不主動看書,不主動做作業。

眼看孩子不好好做,
婆婆更加變本加厲地催。

她終於忍不住了,語氣很不友好地頂撞了婆婆:
“ 孩子就這年紀,你總是催催催,
他也不能一下子長大啊!”

婆婆一賭氣,就提前回了老家。

其實,按照她以前的養育方式,
孩子是可以根據自己的節奏去吃飯穿衣,
刷牙洗臉,看書寫作業的。

父母放慢速度,不僅僅是讓自己喘口氣,
更多的是為了讓孩子去感知生活,
感受周圍環境,認識世界和思考未來。

當然,孩子也並不會因為一時的磨蹭,
成為不負責任又拖拉的人。

反倒是父母的包容、理解,
會給他更多思考的空間,
在每次嘗試中學會自我處理、安排事情。

媽媽的催促歌

很早之前,聽過一首《媽媽之歌》。
歌曲一出來,就在國外網站被瘋狂播放。

創作並演唱《媽媽之歌》的,
是美國喜劇女演員安妮塔·蘭弗洛。

48歲的她,是3個孩子的母親,
一次靈光乍現,她將自己催促兒女的話寫成了歌曲。

整首歌只聽到一位母親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
起床,起床,快起來!

去洗臉,去刷牙,記得梳頭!
這是你的衣服、你的鞋,有沒有在聽啊?!

快起來!
然後記得疊被子!
會熱嗎?
會冷嗎?
你穿那樣出門嗎?

你的書,你的便當,你的作業呢......

整首歌曲的意思,簡而言之就是:
“快點啊,快點啊,不然就來不及了!”

現實生活中,當孩子不按照父母要求的方式去行動時,
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
五次重複地催促孩子做同一件事。

孩子剛開始可能會內疚不安,
但催促的次數越多,孩子就會從內疚變成不耐煩,
最後上升為反感、討厭,甚至憎恨父母的這一行為。

心理學上有一個很有名的效應,
叫超限效應——由於刺激過多、
過強或者作用時間過久,引起的逆反心理現象。

總而言之,越是被父母催促,
孩子的反抗心理愈發高漲。

孩子也會反思

心理學家說:
只有給足孩子時間去體驗,
他們才能從實際生活中明白,
自己是誰,要做些什麼。

喜歡在屁股後面催促的父母,常常會擔心:
如果不催孩子,孩子會不會更加放飛自我,
把該做的事情搞得一團糟?

當然,可能會,但不會一直都那樣!

孩子也會討厭麻煩和問題,
如果知道是自己拖延導致的問題,
自己也會反思和想辦法,
然後調整自己的內在狀態。

倘若是一直按照父母的節奏,
匆匆忙忙地做每件事,
孩子永遠也弄不明白什麼事是自己的,
什麼事是別人的,一旦生活出現問題,
他不會意識到這是自己的責任,而會怨恨催促者。

就算趕時間,只需要提醒孩子注意,
也不一定要催促孩子,可以這樣做:
脆弱式表達,將“你快一點”變成“我希望......”

“你快一點吃飯,馬上校車就要來了。”

變成“媽媽希望你十分鐘以後可以吃完飯,
然後我們有三分鐘的時間下樓,
這樣就來得及坐校車。”

在家庭教育當中,脆弱式表達,
會讓孩子更瞭解父母的心意和需求,
能引發孩子自覺的合作。

用強迫式或者緊迫式地表達,
則會讓孩子產生內疚感,
覺得自己不夠好,
從而引發孩子消極抵抗、做事被動。

“如果你晚上八點半完成作業,
你就有半個小時的時間做自己愛做的事,
如果是八點完成作業,
你就有一個小時可以自由支配。

如果你是九點完成作業,
就沒有自由安排的時間了。
你會難過,媽媽也會惋惜。”

告訴孩子行動快慢的後果,
這種提醒最好能夠放手,
讓孩子自己去想後果。

別指望催促孩子,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孩子不能在有情緒的狀態下去理解父母的情緒。

父母坦白而直率地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
當父母這樣做的時候,孩子是願意體諒父母需求的。

焦慮的父母,是當下教育的一個通病。
很多人一邊指責著應試教育,
一邊又給孩子不斷地加碼培訓,
一個班又一個班的補課。
當父母無法克服這些焦慮,
將這些焦慮轉嫁給孩子時,
傷害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
很多興趣班不是孩子的興趣,
很多的提升班讓孩子除了分數提升,
其他能力一概不問。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
父母應該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

慢一點,不著急。

就算給孩子選擇特長培訓,
也一定要是客觀理智的選擇,
而不是盲目跟風。
當有了父母的尊重,很多改變就會發生。
沒有什麼比讓孩子自己去嘗試獲得的經驗更有效了。

父母說了什麼,教孩子如何做什麼,
孩子往往不會有很深的印象。
但是孩子自己做的事,
取得的經驗會一直記得。
簡簡單單四步,面對孩子的磨蹭:
當孩子嘗試著去做的時候,請放手。
這是父母應有的一個態度,學會放手。

在孩子需要獨立的時候,你不要緊緊拉住。
當孩子在做的時候,請守望著,不要替代。

幫孩子完成,肯定能贏得一時的方便,
可養一個沒有主見,
凡事都要爸媽做主的孩子,
長久看未必是好事。
當孩子有需要的時候給予説明,
或者給孩子示范。

放手不是放養,不是不問不管,
父母在成長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也幫孩子一起,追尋理想。
在需要樹立規矩意識的時候,
請不要說放手。
當孩子獲得成功後,給予鼓勵。

自信的孩子更能勇敢地嘗試,
允許孩子犯錯, 積極地給予孩子鼓勵。

當孩子的正向行為成為一種習慣的時候,
他們就會在自己的軌道上自覺地運行著。

就好像每個行星都有自己的軌道一樣,
你不能去用外力粗暴地干擾。
孩子的磨蹭,大部分跟父母的引導有關。

面對孩子,要問問自己,
是不是自己太焦慮了?
孩子真的準備好了嗎?
父母多一些反省,就多幾分平靜。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