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門四清華,五子皆才俊。”
聽起來好像是歷史小說中名門望族的子孫個個高中奪魁,
獲取功名勵志的故事。
其實是陝西省延安市安塞區,
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家庭,
竟然5個孩子,出了四個清華北大,
因此他們的父母受到當地政府30萬的獎勵。
大陸延安市安塞區一戶吳姓夫婦,
5個孩子有4個考入了清華(北京)大學。
大兒子吳雲峰考入清華大學軟體工程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二兒子吳青峰考入北京大學電子通信工程專業攻讀碩士學位。
小兒子吳天峰被保送到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攻讀碩士學位。
大女兒吳海燕考入清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攻讀博士學位。
小女兒吳改燕從西安醫學院畢業後在陝西省婦幼保健院工作,
薪資待遇不低,卻也在2017年辭職考研,
準備在清華北大與兄弟姐妹團聚。
這“一門四清華(北大),
五子皆才俊”的勵志故事不禁讓人感歎,
養育出這麼優秀孩子的父母一定也是高知人士吧!
事實上,這五個孩子的父母親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民,
因為生在農村,出身貧寒,
父親吳治保初中只上了一年便輟學回家耕地,
母親胡治愛更是沒有上過一天學。
文化水準並不高,
他們到底是怎麼做到大部分知識家庭都很難做到的事呢?
拒絕嬌慣
讓孩子體會父母的艱辛
談到對孩子的教育,父母吳治保說,
這幾個孩子從小都很懂事,
自己也從來沒因為學習的事情打過或罵過孩子。
“我和愛人都沒什麼文化,
教育孩子們用的都是一些土辦法、笨辦法。
如果在學校不好好學習,就領回家,
跟著我們一起下地幹活,讓他們體會父母沒有文化要受的苦頭。”
這個教育方法其實真的一點也不土不笨,
通過實踐體驗,讓孩子接觸到父母最為真實的一面,
讓他們體會生活的不易,這比講任何大道理都要奏效。
真正的富養孩子,不是物質的滿足,
而是讓孩子的心理不被貧窮擊倒。
今天的父母,總想著把最好的條件給孩子,
這其實是在害孩子。
對於有的孩子來說,成長過程中物質越充裕,
反而越容易養成懶惰、不思進取的毛病。
給孩子正確的教育,是讓孩子懂得困難與艱辛,
引導孩子學會勤奮和努力,這才是對孩子最深邃的饋贈。
堅定信念
用格局撐起孩子的眼界
夫妻兩人年輕時嘗盡了沒有文化的苦果,
立志要讓孩子們學文化,上大學。
“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們供上大學,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這是吳治保夫婦對子女教育鍥而不捨的堅持。
為了供5個孩子上學,
吳媽媽務農之余還要走街串巷的賣蘋果,
每次挑著擔子從家裡出發到縣城就要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
而吳媽媽為了多攢點學費,
每天要求自己完成3個來回的蘋果銷售,
年復一年的忙活,縣城裡幾乎沒人不認識那個“挑擔子賣蘋果的婆姨”。
吳家爸爸也說,“遇到再大的困難,即便是沒錢四處貸款,
我們也儘量不讓孩子知道,目的就是要讓他們安心上學。”
《教育改革要從家庭教育開始》中提出的家長層次論有五層:
第一層次:捨得給孩子花錢
這個層次的父母很多是在外打拼,
孩子交給家裡老人帶,
所以根本沒有時間陪孩子,
僅僅只是每月提供生活開支等。
第二層次:捨得為孩子花時間
這個層次的父母會花時間用心的陪伴孩子,
比如和孩子一起做遊戲、做運動,
進行一些親子互動。
第三層次: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
這個層次的父母會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思考,
我要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
具體培養孩子哪些品質、怎麼發揮孩子的特長……
第四層次: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這個層次的父母會和孩子一起學習、進步,
努力成為孩子的好榜樣。
為了更好的培養孩子,
為了讓家庭教育的方式更加合理,
他們會不斷地學習教育方法、教育技巧、
孩子心理健康等等各方面的知識。
通過不斷提升和完善自己,
讓孩子的成長少走一些彎路。
第五層次:盡己所能,支持鼓勵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並以身作則
為人父母,最高層次就是時常給孩子溫暖和支持,
鼓勵孩子去發揮主觀能動性,
而父母自己會是孩子最堅強的後盾。
吳家父母就屬於第五個層次的父母,
他們沒有一邊自怨自艾、荒廢人生,
一邊對孩子敷衍地念叨著“好好學習”,
而是身體力行地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奮鬥,
把苦日子過成“好日子”,他們把這種積極向上的品質傳遞給孩子,
讓孩子也都成為了努力奮進、自力更生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