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你越威脅,孩子越不聽?心理專家:只需4招,讓孩子乖乖聽話

好多家長最近都覺得,孩子越大是越不好管了。
不管你怎麼威脅他,他根本就不當回事。
甚至有時候還反過來威脅你,而且所用的方法都是你以前經常用的。

面對這樣的問題好多家長都比較恐慌,孩子現在還小就這樣。
長大了該怎麼辦呢?
所以今天小編就總結了幾個方法,
你只有這樣做,孩子才能對你心服口服。

很多爸爸媽媽都有這樣的感觸,孩子越大越難管!
特別是孩子上學之後,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了,
家長和孩子每日的拉鋸戰就開始上演了。

前幾天一些朋友聚在一起,閒話沒聊兩句,
話題很自然的就轉向了教育孩子,
大家正七嘴八舌的談論著,一旁的老劉突然插話:
“真羡慕你們,家裡孩子都聽話。
我家那小子拿我說話當放屁,
說急了就跟我嗆,有時候真是把我氣得半死,我覺得他才是爹。
早上你不停催,他卻是不肯起床!
你讓他自己做作業,半個小時過後,一個字都沒寫!
要他多吃青菜和水果,他不聽,總是偷偷吃零食!
我明明說的是對的,也是為他好,
即使說了1000遍,他就是不聽,氣得我想打人!“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你們家裡是否有這樣的情形呢?

當孩子長到4、5歲的時候,畫風卻突然變了,跟當初想的完全不一樣:
整天連滾帶爬,早上換的乾淨衣服絕對撐不到中午;
學會了頂嘴,小嘴叭叭的,幹什麼都有理兒;
脾氣跟個“小倔驢”似得,越不讓幹的事情越去插一腳……

淘氣點也就算了,可最讓父母們疑惑、煩心的是:
孩子越管越不聽!好聲好氣說吧,孩子不拿你當回事兒;
嚴厲批評他吧,雖然嘴上認錯了,可過幾天還是老樣子……

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則心理學實驗——“別去想那頭粉紅色的大象”。

心理學家召集了一大批志願者,告知他們:
在你們面前這所房子裡,有一頭粉紅色大象,
接下來,你們千萬不要去想這件事。

然而,志願者們發現,這很難做到。
因為很多時候,“禁止”也會有很強的暗示性,會激起人們強烈的好奇心。

小孩子心智不成熟,更加容易受到這種禁止暗示,
當家長說“不要做這”、“不要幹那”的時候,
孩子的好奇心就被激起了,越是不讓幹的事情就越是要做。

其實,孩子們很多時候並不是真的淘氣、固執到不可救藥,
只是家長沒有用對溝通方式。
許多時候,讓孩子乖乖聽話,
僅僅是換一種說話方式那麼簡單。

那麼,該怎麼做呢?

你的指令,別說第二次

當孩子抱著ipad玩忘了寫作業時,
當孩子盯著電視不來吃飯時,
很多家長都是一遍又一遍地嘮叨、威脅:
“你再整天抱著個平板玩,我就給你砸了!”
”還不過來吃飯,叫你幾遍了?“

天天如此呵斥孩子,一遍又一遍,
可到頭來,孩子還是天天如此,改不了。

我們對別人的指令、要求,越簡潔越有威懾力,
如果絮絮叨叨、拖泥帶水,就會顯得很沒力量。

教官對士兵們下口令時,會說“立正!”“稍息!”,
很少有教官會說:“下面我再說兩句哈,你們都得站直了呀,
要挺胸、收腹、抬頭。今天我都說了幾遍了,你們就是不聽……”

下次您再要求孩子關掉電視來吃飯時,或許可以這麼做:

你越威脅,孩子越不聽

美國虎媽蔡美兒,大家知道吧?
對!就是那個把兩個女兒送進了哈佛耶魯,
為了讓孩子跑贏,事事第一,
不惜以各種強迫、委屈、甚至採用高壓手段的媽媽。
但即使是她這樣手段強硬的媽媽,
碰到女兒不聽話,有時候也沒轍。

在她的暢銷書《虎媽戰歌》裡,
她講述了一件發生在自己和女兒身上的事兒。

女兒露露小時候,她用各種方法迫使女兒練鋼琴,
但是露露卻拒絕合作。不達目標誓不甘休的蔡美兒於是威脅女兒,
如果再不練琴,就把她扔到寒風刺骨的門外。

原以為這一招能讓女兒害怕乖乖就范,
可沒想到倔強的露露真的打開門,
穿著單薄的衣裳踏了出去,出門前還挑釁的看了她一眼。

計畫沒得逞的蔡美兒一時沒了對策,
尷尬之下只能自己找臺階下,
她說“露露,看來你已經開始想做個乖孩子了,你可以進屋了”。

誰料,寒風中瑟瑟發抖的露露,堅決不肯進門。
無比被動的蔡美兒只好拿出巧克力和蛋糕,
才最終把女兒哄進了屋裡。

面對固執不聽話的孩子,用“狠話”威脅他們,
這事兒我相信很多父母都是輕車熟路,
“再不走,就把你一個人扔在這裡”、
“再這麼瘋跑,以後再也不帶你出門”、
“再敢頂嘴就把你的屁股打爛”……

“狠話”一飆出,孩子立刻就有所收斂,
比我們巴拉巴拉的勸說半個小時都有效。
但是,這個“大招”它有“後遺症”。
使用的越頻繁,失效的也就越快。

當我們第一次大聲威脅孩子的時候,
孩子確實很害怕,會表現得很老實、很聽話。
可是大聲威脅的次數多了之後,
孩子就會習慣,看似在聽你說,
其實注意力早已經游離到別處去了,
根本不在乎你在說什麼。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超限效應
關於它的解釋是這樣的:因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
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說簡單點,就是:“要想說出的話有力量,就別嘮叨”。

為什麼再刺兒頭的孩子,到了部隊裡都服服帖帖?
因為部隊教官的指令乾脆堅決,從不拖泥帶水。
越是冗長、繁瑣的指令,越沒有執行力。

你批評孩子之前,自己要先做到

知乎上有人問道:“如何看待父母總愛提‘別人家孩子’?”
其中點贊最多的一個答案是:因為“和逼自己比起來,逼孩子容易多了。”
俞敏洪曾經大力推薦過一本叫《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的書,
這書的作者賈容韜原本是個事業有成,
卻是一個“糟糕透頂”的爸爸。

他兒子是個“深度網癮少年”,學習成績倒數第一,
數次參與打群架,兩次被學校勸退。

對這個兒子,賈容韜打也打了,罵也罵了,甚至跑到學校裡鬧。
但是他兒子不但沒有收斂,反而更加變本加厲,
在網吧裡徹夜不歸,不再去上學。

失望透頂的賈容韜做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決定,
他關掉自己辛苦打拼建立起來的企業,回家專心陪兒子。
回家後,他惡補各種教育知識,努力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孩子犯錯,他不再採取暴力解決,而是耐心地努力溝通;
孩子邋遢不講衛生,他先從自己做起,
每天將所有的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
孩子不愛學習,他每天堅持大量閱讀,努力營造學習氛圍。

看到努力改變的賈容韜,他的兒子被感動,開始減少了去網吧的次數。
一天兒子在同學的鼓動下又到網吧玩了一個通宵,
直至第二天清晨才低著頭走進家門。

賈容韜不但沒有批評他,還端上熱飯熱菜,
說:“孩子,雖然你又去了網吧,但你的進步是驚人的,
進網吧的次數已經大大減少,這證明你是有毅力的人,離成功不遠了!
連網魔這麼強大的敵人你都能戰勝,還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呢?”

最終,賈容韜的兒子徹底戒掉了網癮,努力學習,高考考上了重點大學。
有句話說的很好,

三等父母用拳頭管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管孩子,一等父母用行為管孩子。

身教重于言傳,當我們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也就跟著好了。

不打不罵,教育孩子要有方法

1.用適當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注意

讓孩子停下手裡的事情,看著你,這時和他講。
否則,很多時候孩子沉浸在做事情中,真的會沒聽見你的話。

2.儘量少嘮叨

家長說話太嘮叨,就等於把自己的話變成白色噪音,
適合哄睡覺用,不適合讓話進入孩子的腦子。
所以平時少說,有重要情況,談一次話,完整透徹地解決。

3.指令要具體,不帶負面情緒

給孩子的指令,必須讓他知道你希望他此刻具體做什麼,
比如,不說“你應該整潔一些”,
而說:“現在把自己的桌面收拾一下,然後我們好做手工。”

指令不要是抱怨、指責、數落,不帶負面情緒。
當一個人發現自己是在被別人指責批評時,
他一定更加不會願意去聽從的;
因為他的心理能量此刻都用在“防禦”你的“攻擊”上了。

4.耐心等待孩子回饋

下指令後,給孩子一些時間。
很多家長的做法是,看到孩子沒有即刻反應,
馬上發出第二道令箭,然後一道緊似一道,
火力迅速升級,不一會兒就硝煙彌漫。
給完指令,最後給孩子10秒,讓他有足夠的時間反應。

心理學家曾做過追蹤研究,發現這樣幾類父母經常說的話,
最容易挫傷孩子的積極性、激發孩子的反感,
也就是說,沒有說到孩子心坎裡去,反而導致孩子叛逆不聽話。

反思一下,下面這4種溝通方式,你是否也用過?

嘮叨型:

父母越是嘮叨不停,孩子越是將耳朵閉起來。
這是因為,嘮叨對大腦來說是一種重複刺激,
孩子的大腦皮層會自動產生保護性抑制。

揭醜型:

過分強調孩子的缺點,很容易挫傷孩子的積極性,
時間長了孩子會認同父母的評價,
造成孩子喪失自尊自信,產生自卑感。

諷刺型:

“這點小事都幹不好,還能指望你幹什麼呀!”
類似這樣的話,都會導致孩子對父母的教育產生抗拒。

提審型:

很多父母經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不問清事情就武斷下結論,
或者是剛發現一點現象就大驚小怪地對孩子進行審問,
這種過於草率的做法,也很容易激起孩子的抵觸情緒。

父母如何把話說到孩子心裡去?

想要達到親子關係和諧融洽,就不能是父母一言堂,
而需要讓孩子願意交心,關鍵在以下幾點:

1、父母首要先關注孩子的情緒,有效知道孩子的想法

孩子沒考好,拿回考試卷,本身就一肚子忐忑,
父母這時什麼都不用說,拍拍孩子肩膀,
給孩子一個安慰,或許孩子就會覺得很受用;
告訴孩子“我相信你能做得很好”,就能給予到孩子信心;
讓孩子願意告訴父母發生了什麼,自己下一步會怎麼去做……

2、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獨立性

孩子是個獨立個體,哪怕父母對孩子有再多期望,
但仍舊是要建立在孩子自我意願基礎上的潛移默化影響,
而不是粗暴干涉,父母需要給自己畫條線,
什麼情況下可以替孩子決定,什麼情況下需要孩子拿主意,
有不同意見,自己需要怎麼做;

3、經常跟孩子做“漫不經心”的交流

平時跟孩子溝通,不必太刻意,
相反,越是自然與不經意地開啟不同話題,
跟孩子暢談,越是能更好地瞭解孩子的交友情況、學習情況、所思所想。
當然,做些不是為了去抓孩子的錯或教育孩子,
而是去瞭解孩子、去發現孩子的成長,
跟孩子進行思想和靈魂的碰撞與交流。

親子溝通6大原則,父母都有必要瞭解

親子溝通,是父母從孩子出生開始就需要不斷學習和掌握的技巧了。
越是小的孩子,父母越需要掌握好這些親子溝通原則:

❶ 每次教育孩子,最好不要超過5分鐘

孩子犯了錯,父母引導和教育,最長不宜超過5分鐘。
最好用一兩句話講清楚道理,告訴孩子對與錯,
或者給出選擇讓孩子做決定。然後留給孩子時間思考。

❷ 儘量避免正話反說

孩子理解有限,不能明白父母的核心意思。
比如3歲的孩子在吃早餐,不小心把牛奶弄撒了,
媽媽很生氣地說:“看你幹的好事”。
第二天早餐,孩子又把牛奶倒在桌子上,
然後興奮地叫媽媽:“媽媽,我又幹了一件好事!”

❸ 自己情緒不好,就不要跟孩子溝通

否則很容易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
孩子在回應時情緒也不會太好,
可能更加激怒了父母,造成不必要的溝通中斷。

❹ 最好一次只說一件事

尤其對於6歲以前的孩子而言,
一次接收並記住一個以上的指導資訊是有困難的。
換句話說,一次給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指導資訊,
只會主觀超越孩子有限的記憶范圍,影響孩子的理解能力。

❺ 避免用詞抽象、華而不實

尤其別太書面化、文縐縐。
比如孩子撕破了書,媽媽責問:“怎麼都不懂愛護圖書?”
小朋友反過來問:“媽媽,愛護是什麼意思啊?”。
在這樣的對話中,孩子既沒有明白媽媽的意思,
又沒有理解到自己做錯了什麼。
不妨這樣說:“書不是用來撕的,是用來看的。”

❻ 避免恐嚇孩子

許多父母發現溝通無效,會說出類似下面的話:
“再這樣我就把你一個人留在這裡”、
“再不聽話就不要你啦”等話,
其實這只是父母無能的表現,
並不能真正、有效地制止兒童正在進行的不當行為,
相反,會使兒童因為感到恐懼和害怕,或者產生逆反心理。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