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如果有一天,你容不下自己的父母了

什麼是孝順?飲水思源,知恩回報,
當父母身邊長輩需要我們的時候,
可以成為他們的雙手;可以成為他們的雙腳;
可以成為他們的雙眼;可以成為他們的拐杖。
只要我們每個人心中都充滿愛,
孝順就像是雨後的春筍,隨時隨地都將在我們身旁湧現。
最近,一名讀者私信,尋求諮詢,
內容是:我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差了,
過去,父母曾強迫我承擔弟弟婚房的首付,
現在又要求我贍養他們,我的生活節奏被完全打亂了。
我感覺自己幾乎要被拖垮了
,父母已經成為了我的累贅,
我很希望徹底遠離他們,我是一個沒有道德、
沒有孝心的人嗎,我應該怎麼辦呢?

其實,這個問題相當寬泛,我們不能以非黑即白的思維得出草率的結論。
首先,父母是我們生命之中至親之人,
但是,終究有一天,他們也會老去,會退出我們生命的舞臺。
有的人和父母榮辱與共,有的人卻容不下自己的父母,
這背後是一種怎樣的心理呢?

獨立的子女與控制欲強的父母
一般來說,雙方關係的惡化主要由兩方面原因導致,
一方面,子女比較獨立,凡事有自己的主見,不願意接受父母的安排,
而他們的父母恰恰控制欲很強,並沒有給他們太多的自由空間,於是矛盾產生了。
如果這種矛盾沒有通過合理的溝通、互相理解等方式解決,
就會進一步激化,造成父子、母子關係的惡化,最終到達一個無法挽回的地步。

自證預言
另一方面,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溝通方式也會對雙方關係造成影響。
例如,父母總是用命令、指責的口吻和孩子說話,
而不願意傾聽孩子的想法與感受,作為子女,
自然會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無法交流。
於是,他們會盡可能的回避與父母之間的交流,
而在父母眼中,這種回避會被擴大為拒絕交流,
容不下自己,在後續的交流中,
父母會認為自己的擴大是正確的,雙方就真的互不相容了。
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稱之為自證預言,
我們經常會將心理暗示與現象相比較,
一旦出現某種契合,我們會肯定的認為自己之前的想法是正確。

群體接觸
其次,有的人起初和父母之間關係不錯,
但是,由於生活環境的轉變,
與父母之間的接觸減少了,關係也越來越疏遠了。
父母,作為最早出現在我們人生歷程中的親密他人,
也是陪伴我們成長的人,在我們成年早期起著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
而在個體成年之後,會接觸到家庭以外的學習環境、
工作環境,以及與朋友、同事、戀人等,
與父母的相處機會也就隨之減少了。
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對某個群體接觸越多,
就越能互相理解,更好的融入其中。

正如這位讀者所述,既然願意為自己的弟弟承擔婚房首付,
說明他與原生家庭的緊密度、融入度很高。
不過,在他完全步入社會以後,會發現,
原生家庭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自己更多的精力會注入在自己的小家庭中。
因此,從這個角度看,並不是他不孝順,
而是他的社交柔韌度不足,缺乏和父母的有效溝通,
與其說容不下父母,其實是和父母之間的接觸少了,相互之間缺乏了理解。

在我們步入社會之後,大量的時間、
精力都花費在工作與人際交往中,
與父母的相處機會越來越少了,
關係開始生疏,出現一些矛盾都屬於正常現象,
比如,在節假日回老家後,會覺得父母嘮叨、
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問題,總是給自己提出一些無關痛癢的建議。
對於父母提出的一些要求,我們會覺得無理取鬧,
甚至會對他們感到不耐煩、容不下他們。

另外,有的人容不下父母,是因為太過自私,
這種人就屬於我們平常所說的不孝子。他們在自己成家立業後,
會將全部注意力放到自己的生活上,會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
會覺得父母影響了自己的生活,會覺得父母就是累贅。
如果有一天,你容不下自己的父母,
建議你看看這篇文章,相信你可以找到答案。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女皇網朝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