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孝敬父母教育孩子五要五不要,將來你一定享子女的福!

大家好,我是 葡萄 今天來跟你說說 孝敬父母教育孩子五要五不要,將來你一定享子女的福!吧!讓我們來看看!

 

這些年,很多學校和機構喜歡搞一些孝心教育的活動,比如在操場裡讓學生跪著給父母洗腳、餵飯,最後父母被感動得潸然淚下,孩子也感動得與父母熱淚相擁。

這種大場面的感化教育,是否真正讓孩子懂得尊重父母,從此擁有了孝心了呢?從後續的瞭解的情況來看,這種煽動式的教育效果往往不能持續太久,很多家庭的親子關係又很快陷入惡劣之中。

(source: toutiao)

 

其實長輩是孩子身邊的親密家人,本來就有天然的情感聯結,只要父母注重在日常生活細節挖掘教育機會,給孩子提出一些符合年齡的具體要求,孩子的改變並不難。

畫家、作家劉墉曾經講過一個感人的故事。他在給一些成人教授國畫課的時候,在課堂上提起了一種夏威夷豆,MAGDAMIA ,他說這種豆很好吃。其他同學也跟著嘖嘖有聲地讚美,但一位叫瑪格麗特的學生,她是一位60多歲的老婦人,卻說:“聽說那種豆很好吃,可是太貴了,所以我沒吃過。”

(source: toutiao)

 

讓劉墉先生感慨的是,那種豆只是一種零食,雖然貴,但也只有幾美金,在臺北的很多食品店裡都可以買到。然而,就是這樣一位連幾美金一瓶的夏威夷豆都捨不得買的老婦人,為了把她自己畫的三張畫送給女兒,要每張畫花幾十美金請劉墉先生幫她裝裱,再花一百多美金拿去配鏡框,而這些畫僅僅是為了掛在女兒的房間裡。

當時,劉墉並不理解老婦人的想法,他對老婦人說:“既然要送畫給女兒,也可以讓她自己拿去裝裱啊,哪裡有奉送到底的道理?女兒最少也得自己配框子,表示一點兒誠意啊!”但老婦人卻說:“您要知道那是女兒啊!如果我不幫她裝裱好,只怕她擱個幾年也不會掛起來!”

(source: toutiao)

 

劉墉後來寫道 :

覺得父母的付出是當然,而不知心存感激,是許多年輕人的毛病,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始終無條件的付出。

“我餓了!”媽媽當然應該做好飯。

“我累了!”父母自然領我去睡覺。

“我衣服髒了!”媽媽當然要為我洗。

“我有舞會,一直到深夜才能回家!”父母當然該為孩子守門、操心,甚至接送。

知道已經成人,“媽媽送我畫!”當然也該為孩子裱好。

(source: toutiao)

 

 

問題是:照顧子女,固然是父母的責任,在這同時,子女是不是也應該表示感激與體諒呢?你或許要說,子女的心裡也是愛父母的,也都有著感激,只是他們多半放在心裡,沒有表現出來。

問題是,這樣的有和無,又有什麼不同呢?表面說愛父母,卻不珍惜自己的身體,表面叫父親不要太辛苦賺錢,私底下一點兒也不節省,口口聲聲要母親保重,接著卻要媽媽做這做那。這好比站在岸上高喊“有人溺水,救人啊”,自己卻吝於伸出援手,甚至落井下石一般。

正因為成年人長期無私的、不求回報的付出,才養成了“懶孩子”、“自私的孩子”、“無情的孩子”等,因為在孩子的心裡已經形成了心理定勢,認為父母等人就是天生應該對我好。

因此,要給孩子提出明確的要求,父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先管好自己,不要長期無條件地付出。偶然跟孩子索要一些愛,講些小條件,也是合情合理的,是習慣養成的需要。

(source: toutiao)

 

孝心重在細節 ico

要培養孩子對長輩的愛心懷感激,就要從小開始。但從孩子的道德發展水準來看,處於小學階段或幼兒階段的孩子,多數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更習慣按照自己的標準來看待外面的世界。

所以,對待年齡小一些的孩子,要給他們具體的要求,可以從生活小事做起,這也是孩子們比較容易做到的,可謂“舉手之勞”,但孩子卻可以通過這些細節培養出感恩的心和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例如: ico

一聲問候:看到爸爸媽媽下班了,問候一聲“辛苦了,您歇會兒吧!”

一雙拖鞋:爸爸媽媽下班後或爺爺奶奶來的時候,給他們拿雙拖鞋,或者倒杯茶水。

一張賀卡:記得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的生日,在他們生日時送去一個小祝福。

一件家務事:體驗父母的辛苦,選擇一件家務事來做。飯前擺放餐具,飯後擦桌子,保持自己的房間整潔,不給父母添麻煩,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可以做的。

當您瞭解到這些之後,就可以根據家庭實際狀況給孩子提出一些要求了。要求不必太多,但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廣州市西關培正小學是通過兒歌的形式給孩子們提出要求的,例如,他們的“孝敬父母五要五不要”,內容很具體,琅琅上口,也容易讓孩子記得住:

一要瞭解父母;二要親近父母;三要關心父母;四要尊重父母;五要體貼父母;

一不要影響父母工作與休息;二不要惹父母生氣;三不要頂撞父母;四不要獨佔獨享;五不要攀比享受。

(source: toutiao)

 

爸爸媽媽們也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用兒歌、童話、童謠等形式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行為指標。例如,四五歲的孩子或小學低年級的孩子要做到“父母身體不舒服的時候主動問候”、“回到家主動與父母打招呼”、“為下班的父母拿鞋、拿衣服”等;

對年齡稍大一些的孩子要求他們“進出家門主動與父母打招呼”、“父母下班回家主動問候,送上一杯水”、“父母生病時給父母拿藥,提醒他們吃藥”、“尊重長輩,出門讓長輩先行”等;

(source: toutiao)

 

對十多歲的小學高年級的孩子,要求他們“父母回家主動問好,並幫助做家務”、“父母生病時主動照顧”、“尊重父母的選擇,不耍小脾氣”等。

當孩子到了中學階段,自我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會逐漸增強,道德行為的發展也開始由他律(外在規范和要求)向自律(通過自己理解、認識而自覺遵守)的方向發展,這時對孩子的要求可以更多是情感上的,如對父母更加尊敬,發自內心愛戴和敬重;在行為態度上,虛心接受父母的忠告和教誨,恭敬有禮,在生活上多體貼照顧父母,為父母分憂解難等。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葡萄小編在小寶貝媽媽經分享的親子生活文章很好呢?想看更多好文,或是喜歡小寶貝媽媽經的文章的話,可以按讚追蹤並分享這篇「孝敬父母教育孩子五要五不要,將來你一定享子女的福!」出去給大家一起看看喔!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toutiao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