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帶孩子看病的父母:請記住這七點,就能讓寶寶少受罪!

大家好,我是小寶貝媽媽經小編葡萄!今天要來說說關於「帶孩子看病的父母:請記住這七點,就能讓寶寶少受罪!」的事!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個有多了解呢?一起來看看吧!

 

在很多綜合性醫院,孩子的疾病多數只能到兒科就診。而專業的兒童醫院和部分綜合醫院,科室分類非常細緻,幾乎等同于成人醫院的科室分類,既有耳鼻喉、口腔、眼科、皮膚等科室,也有消化、呼吸、神經等內科,還有泌尿、普外、燒傷整形、骨科等外科……

家長可按照寶寶的發病部位和症狀表現來初步判斷,如:

發生在耳鼻喉、口腔、眼睛、皮膚部位的異常,選擇對應部位的科室;

寶寶出現咳嗽、有痰、呼吸加快、呼吸困難等常,選擇呼吸內科;

寶寶出現嘔吐、腹瀉、腹痛、便秘、消化不良等異常,選擇消化內科;

寶寶身體某個部位出現腫塊、結構異常、外傷感染等,選擇普外科

另外,可在分診台諮詢護士,根據分診護士的建議進行選擇

……

醫生在接診後,如果發現您選擇的科室不合適,或者孩子合併有其他疾病,會幫您進行轉診或者安排其他科室醫生會診。

對於14~18周歲這樣“半大”的孩子如何就診,醫院間的規定不盡相同:有些醫院規定18周歲以下掛兒童號,18周歲以上掛成人號;而有些醫院認為年滿14周歲就可以到成人科就診。從醫學角度上講,14~18周歲的孩子雖然在生理上接近成年人,但身體發育尚未達到成年人的標準,而且心理年齡也不成熟,仍屬於兒童。

另外,即使是同一疾病,兒童和成人在治療方案上也往往有較大差異,除了依據疾病本身的特點,還會考慮到孩子的生長發育情況。

因此18周歲以下,建議掛兒科。

在掛完號等待就診的間隙,家長除了安撫不舒服的寶寶,最好仔細回憶一下寶寶的病情,比如發病時間、過程等,可以用手機便簽記錄下來。這樣在跟醫生交流的時候,可以更有條理和重點,同時能夠幫助醫生對於寶寶的病情做出更為準確的判斷。

 

很多家長會有這樣的感受:跟醫生前前後後說了很多孩子的病程,也反復強調了孩子發燒、咳嗽、流鼻涕、腹瀉很嚴重這些情況,可怎麼覺得醫生好像沒什麼耐心聽下去,還總是打斷我呢?

(source: toutiao)

 

其實,這是因為醫生和家長對醫學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同、思維也不同。醫生已經對哪些症狀對應哪些疾病爛熟於胸,但家長卻往往缺乏相關的知識積累,再加上孩子生病了心急如焚,往往脫口而出、不斷重複的症狀是直觀看上去令寶寶最難受的,然而卻不一定是對醫生做出正確診斷最有幫助的。

這時醫生為了儘快做出正確診斷會有意識地打斷家長重複的病情描述,轉而引導家長說出更多更為關鍵的病情特徵,及時為寶寶做出正確的診斷處理,減輕痛苦。

明白了這些,家長真的很有必要掌握正確的陳述病情的方法。

1.說清楚年齡體重

看病時一定要告訴醫生孩子準確的年齡,如幾歲幾個月。

·不足一個月的孩子:準確到孩子出生天數,甚至是小時和分鐘;

·三歲到小學之前的孩子:最好準確到月,年齡用周歲。

不同年齡所患的常見病不一樣,準確描述年齡對醫生判斷疾病有重要意義。比如兩歲以內的孩子呼吸道、腸道疾病多見,醫生在問診時會側重關注咳嗽、流鼻涕、鼻塞等呼吸道症狀或拉肚子等胃腸道症狀。

另外家長要給醫生提供孩子的體重資訊,這有助於醫生決定使用的藥物劑量。

(source: toutiao)

 

2.按時間描述病情

描述孩子的病情時,要按時間描述,如何時發病、發病多長時間、病程間隔時間、病情變化加重時間等,重點描述各個時間點和區間內的主要症狀表現。

比如,孩子發燒了,家長就要說清楚寶寶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燒的、發燒的最高溫度是多少、已經持續多長時間了、有沒有服用退燒藥、服用的時間、服用的劑量、服用後的情況等。關於發病時間的描述,有時甚至要精確到分鐘,例如驚厥,持續時間不同,治療也不同。

3.不要隱瞞病史

家長還要如實告訴醫生孩子過去患病的情況。

比如發熱時有沒有發生過驚厥。如果半歲到五歲的孩子發燒時抽搐過,醫生可能會根據孩子病情決定是否使用預防驚厥的藥。

另外孩子如果有腎臟疾病、先天性心臟病、支氣管哮喘等疾病,家長也要及時告知醫生。例如有腎功能不全的孩子感冒了,醫生開藥時會根據孩子腎功能的情況選擇藥物種類及劑量。

同時,孩子如果有對某些食物或藥物的過敏史,也務必要告訴醫生。

除了以上的幾點,還有寶寶的其他表現也需要說明,如飲食、睡眠狀況,精神狀態和特殊表現等。切記,在向醫生陳述寶寶病情的時候,不要全家人一起上,應該由一位主訴家長和醫生溝通,說話有條理,不要隨便打斷醫生的話。最後別忘了把寶寶的往期病歷本遞上。

六、驗血和便檢

有些家長心中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帶寶寶去醫院檢查,總是要抽血化驗呢?

這是因為,寶寶有時表現出來的症狀雖然相似,但背後的疾病卻不盡相同。像幼兒急疹、猩紅熱、川崎病、手足口病、敗血症等疾病,都能導致孩子出現發燒的症狀,所以要抽血檢查,輔助醫生明確病因,對症治療。

血常規除了可以輔助查詢病因,還能幫助評估疾病風險,這也便於醫生制定高效的醫療方案。

還有,如何正確保存寶寶的大便去檢測呢?

首先,家長別直接拿著尿不濕去醫院。由於尿不濕有較強的吸收性,會將大便中的有形成分如白細胞、紅細胞吸收掉,這樣可能會導致假陰性,影響檢查和判斷。

其次,正確的保存方式是:當孩子有腹瀉時,可以在來醫院前取一些大便標本放在保鮮袋或一次性紙杯內,1個小時內的、沒有受到外界污染的大便都可用於檢查。通過糞便中的病原體檢測,可以大體瞭解孩子腹瀉的病因。

(source: toutiao)

 

七、就醫後需要做什麼

當醫生根據寶寶的病情,做出了相應的診斷和治療方案。這時家長要做的就是配合醫生,對於醫生交代的內容一定要牢記。用藥、複診、注意事項等,一定要仔細記錄,嚴格遵守醫囑。就診完寶寶要多休息多喝水,臥室保持通風,儘量在家靜養。

另外,因為孩子患病時往往病情變化很快,所以在就診完畢後,如果發現孩子病情出現了反復或加重的情況,應該及時帶寶寶去醫院複診。

那該怎麼判斷寶寶病情加重了呢?以下3點可作參考:

1.原有的症狀又加重了

如半小時前測體溫才37.6°C,過了1小時就升高到了40°C,這就屬於病情加重。

2.原有的症狀沒有緩解又出現了新症狀

如孩子開始發熱時體溫是38.5°C,偶爾咳嗽,治療後體溫不降反升,咳嗽加重,還出現了喘息、嘔吐、腹痛等症狀,這也是病情加重的表現。

3.孩子精神、飲食、睡眠的狀況無好轉

如孩子食欲不振、仍然嗜睡無精打采等,也是判斷病情加重的依據。

總之,孩子第一次就診時,醫生會根據孩子的病情及化驗結果,給出相應的診療意見。但孩子的病情仍然存在惡化的可能,所以當就診後發現孩子病情有加重跡象時,需要及時再次就診。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葡萄小編在小寶貝媽媽經分享的親子生活文章很好呢?想看更多好文,或是喜歡小寶貝媽媽經的文章的話,可以按讚追蹤並分享這篇「帶孩子看病的父母:請記住這七點,就能讓寶寶少受罪!」出去給大家一起看看喔!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toutiao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