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教養育兒,家長請突破自己的心理舒適區!

大家好,我是小寶貝媽媽經小編CA!今天要來說說關於「教養育兒,家長請突破自己的心理舒適區!」的事!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個有多了解呢?一起來看看吧!

 

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心理舒適區”。指的是你人為構想出來的一個讓你保持安全感和免受不舒服感覺的邊界。用更通俗的話說,心理舒適區就是讓人覺得放鬆,沒有壓力,並且不會引起個人焦慮的心理邊界,說白了就是我們的習慣。比方習慣性地回到家把電腦開啟看美劇;習慣性地每天早上起床刷牙洗臉;習慣性地吃完飯後歪在沙發上刷微信朋友圈等等。而離開舒適區的例子也非常簡單,比如下班回家路上全城大堵車;早上發現自己每天早餐要喝的牛奶沒有了等等,這些都會讓人感到短暫的不適應或者不舒服。

(source: toutiao)

而對於自閉症孩子的教養和陪伴也存在這樣的“心理舒適區”,很多星爸星媽也想用心好好陪伴孩子,教導孩子,但是卻又總是缺乏耐心或者教育方法方式不得當,從而事倍功半;有些星爸星媽卻能夠繞開舒適區,進入高強度的共同學習環境,帶著孩子一起學習和進步。對此,星爸星媽是如何做的,哪種方法更有用呢?

正方,指導孩子學習其實是一個雙向互動和開拓思維的過程,好的方法就是跟孩子互動,想方設法改變問話的形式,啟發孩子思維。

反方:自己給孩子做干預是個漫長的一眼望不到頭的辛苦過程,單方面的灌輸簡單,重複問同一個問題簡單,指導孩子刻板地認讀簡單。

正方:人都是有惰性的,誰都想不花費任何力氣,自然完成對孩子品格、習慣、認知能力上的改造。但是,在教養自閉兒的過程中,一切讓我們覺得簡單而舒適的方法卻正是導致他們得不到提高,進步緩慢的最大障礙。

反方:扔一堆玩具讓孩子自己玩比引導孩子玩玩具簡單;找本書翻到哪兒讀到哪兒比仔細甄選認真備課簡單;把孩子關在家裡看電視比帶孩子出去見世面簡單。

(source: toutiao)

正方:判斷是否停留在舒適區的依據其實非常簡單,當你發現自己在教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覺得有點無聊或者太熟悉了,你很有可能是在自己的舒適區。

反方:孩子喜歡毫無目的的東遊西蕩,我們就簡單地跟在孩子屁股後面預防和制止;再比方孩子喜歡機械重複的東西,例如寫數字、記數字,為了我們教學的方便可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單一地重複強化孩子對於數字的機械認知。

正方:有方法的星爸星媽則會主動去設計孩子空閒時間段的干預活動,即便是機械的知識,也可以變化教學方法讓孩子以更靈活的方式接受。生活和教學中的種種思維慣性,種種方便自己的立場和心態很容易產生本位主義,使得自己一直停留在自我的心理舒適區。

(source: toutiao)

做干預最必須下功夫的就是事前設計。設計需要動腦筋,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需要整合給予孩子的各種刺激和資訊,而事前設計環節正是家長不斷突破自己心理舒適區的最佳路徑。

反方:孩子既不能非常輕鬆地完成,也不是完全沒有希望去完成的事情。在干預過程中,如果能力強而任務簡單,家長和孩子就都會覺得無聊;反之如果能力不足而任務複雜,雙方就會陷入焦慮。而只有在任務的難度正好處於“自身的能力和挑戰的平衡點,需要費點力氣才能完成”的時候,家長和孩子雙方的創造力才會最強,熱情才能最高,而完成這件事情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也最大。

正方:家長應該介於兒童“能夠獨立完成”的領域和“別人怎麼幫助也無法完成”的領域之間的發展空間,勇於突破自己的心理舒適區,努力與孩子共同成長。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CA小編在小寶貝媽媽經分享的育兒教養文章很好呢?想看更多好文,或是喜歡小寶貝媽媽經的文章的話,可以按讚追蹤並分享這篇「教養育兒,家長請突破自己的心理舒適區!」出去給大家一起看看喔!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親子天地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