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孩子愛哭,自尊自信自控力都少不了它!安全感有多重要您知道嗎!

大家好,我是小寶貝媽媽經小編Uber!今天要來說說關於「孩子愛哭,自尊自信自控力都少不了它!安全感有多重要您知道嗎!」的事!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個有多了解呢?一起來看看吧!

 

(美國認證正面管教家長講師、華中科技大學教育學碩士、高校教師)原創不易,轉載請註明出處。

孩子特別粘人,或者根本不粘媽;孩子愛哭、脆弱;孩子太膽小……很多的問題,根源都在於安全感的缺乏。

對於0-6歲的孩子而言,安全感的建構是絕對的第一主題。

今天,就來跟大家整理一些關於安全感的知識,共同探討,如何幫孩子建構起安全感。

 

安全感是什麼?它為什麼這麼重要?

簡單而言,安全感,就是一種穩定、可控的感覺。

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安全感是人們僅次於生存需求外的另一個基本需求,換句話說,我們只有具備了足夠的安全感,才能去尋求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由於安全感在人格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它很大程度地影響著我們每個人對待世界、對待事物、對待他人的基本看法;由於安全感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種需求,它是我們不可迴避的人生課題。

如果一個人的安全感足夠,他會傾向於信任,更容易有這樣的潛在觀念:“這件事能夠達成”、“這個人可以信任”進而有“我可以嘗試一下”、“這是個友好的群體”等看法,這些看法常常促使具體的事情朝向較為積極的方向發展。相對而言,一個安全感缺失、傾向於不信任的人,面對挑戰和人際關係時,常常採取退縮或迴避的策略,在現實生活中瞻前顧後畏手畏腳,就會容易陷入“不信任——迴避——不作為——失敗——不信任”這樣的消極迴圈之中。

安全感的敏感期是0-6歲(尤其是0-3歲),這段時間,兒童有著吸收性的心智(無法篩選自己接收到的資訊和觀念),個體也是沒有能力進行自我調整的,如果這個時期的個體存在一些創傷性的事件,成年後,是很難通過心理治療來解決問題的。

當父母們瞭解到了安全感的重要性,和安全感形成的特殊時期的不可逆,就能夠明白,我們為什麼要付出大量的精力,來構建孩子們的安全感,因為即便基因對於孩子的性格有著一定的影響,但是孩子的人格基礎,其實很大程度取決於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

心理學上把嬰兒的依戀分為幾種基本的型別,我們在這裡探討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目的就是形成一種安全依戀,這樣的人格特點更容易獲得幸福。

 

如何給孩子穩定、可控的感覺?

穩定,意味著“我知道自己即將經歷什麼”。

對孩子而言,穩定又分為外部環境的穩定和內部環境的穩定。

為孩子提供穩定的外部環境:

1、生活場所的穩定——我生活在一個熟悉的環境。

許多兒童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孩子一歲以前不宜頻繁搬家或旅行,因為孩子們還在熟悉現有的環境,正在意識中構建自己最安全的基本環境。

2、生活內容(日程)的穩定——我知道我該做什麼了。

孩子們逐漸形成內在的秩序感,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對即將發生的事情有所瞭解,我們提倡將孩子的生活日程固定下來,甚至有一些儀式感,如每天清晨起床後聽音樂、睡前洗澡講故事等等。

3、撫養人與撫養方式的穩定——我知道他人會如何對待我。

一歲以內,不益頻繁更換撫養人。孩子在人生的頭幾年,就是通過與主要撫養人的互動來建立自我認知,當撫養人較為固定且充滿了愛和關懷時,孩子更能接收到來自外界的友善的資訊,從而形成“我是被愛的”、“我有所歸屬”這樣的意識。如果撫養人頻繁更換,孩子是無法迅速抽離和重建依戀關係的;同樣,如果撫養人的情緒不穩定,也會給嬰兒帶來不安全的感受;當不同撫養人對孩子的某一個行為有不同的反應時,孩子也會感到困惑。

在這裡還是要提一句,在0-3歲,母嬰關係是不可替代的,如果母親能作為主要撫養人,並具備較為穩定的狀態、撫養方式,孩子更容易形成安全依戀。

維護孩子內部環境的穩定:

所謂內部環境的穩定,需要家長認識到,即便是嬰兒,他也並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並且要發展出自我的意識。家長要尊重孩子的個體發展規律,關注孩子的需求,順應孩子成長與發展的本能,幫助他逐步建立自主意識。當孩子知道“我是被愛的”、“我自己的想法是被尊重的”,才會有積極探索外部世界、完善自己內部世界的安全感。

爸爸媽媽們需要做的,有以下幾點:

1、孩子哭時及時迴應——我的需求被看到了。

這裡要提到的是,及時迴應並不是立刻滿足。只要有所迴應,孩子就會明白自己的需求被看到了,是否滿立刻足孩子的需求,是另一個話題。

2、孩子說時我們傾聽——我的表達是有效的。

許多家長因為孩子小,或者孩子只是在牙牙學語,就不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希望孩子安靜、聽話,這是一種過度的干預。孩子大腦飛速發展,許多能力都是通過語言來獲得的,鼓勵孩子多說,傾聽孩子,可以很好地刺激大腦發育,更重要的是,當孩子發現自己的表達是有效的,就會感覺到被接納、被愛。有時候,學會傾聽比我們說很多遍“我愛你”更有效。

3、孩子有動作時,我們讓他探索——我可以發展自己的能力。

這一點對於很多家庭來說都做得不夠。家長常常因為環境不夠潔淨或安全,來阻止孩子的探索行為,還有的父母,認為乖孩子不該“爬高上低”,會阻止孩子爬上桌子、爬到沙發下面等等。我們要做的,是改變環境,而不是抑制孩子的探索欲。當孩子的探索行為被接納,可以在父母的幫助下獨自完成許多動作時,他的自主感就會得到發展,也可以說是一種最基礎的自信心——做這些動作、去這些地方,我可以。

說完了穩定,可控又有哪些要素呢?其實,可控的感覺和孩子內部環境的穩定很類似,只是需要更多的重複。可以控制,就是“如果我這樣做,就能達成那樣的目的”。

當孩子有需求時,母親多次的及時迴應,會讓孩子形成可控感,“只要我有所表達,就可以得到母親的滿足,當我想表達自己時,就會有傾聽,當我手腳並用去攀爬時,我就能到達某個地方。”我們要做的,就是場景和動作的重複,來強化這種穩定,以達成孩子的可控感。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Uber小編在小寶貝媽媽經分享的親子生活文章很好呢?想看更多好文,或是喜歡小寶貝媽媽經的文章的話,可以按讚追蹤並分享這篇「孩子愛哭,自尊自信自控力都少不了它!安全感有多重要您知道嗎!」出去給大家一起看看喔!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親子天地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