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寶貝媽媽經
  2. {parent_category}
  3. {sub_category}

「帶小孩去旅遊有用嗎?」 什麼叫有沒有用,旅行背後的意義,身為父母有必要讀一讀!

  • Micah

  • {create_time}
{DM_BeforeImg}
{img_source}
{DM_AfterImg}

到底有沒有必要帶孩子去旅行?
有的家長覺得,孩子才幾歲,
話都說不利索,帶他們出去,能記得什麼?

白白浪費了時間,還怪麻煩的,
又要帶著奶粉、奶瓶、衣物、水瓶、尿不濕...

前身後背掛著東西,還怕孩子哭鬧,
關鍵是孩子啥也不懂,又累 又沒有用。

其實,每遇到這種話題,
我都想問一下,
什麼叫有用?

我們連上周吃了什麼都不記得,
但從出生開始,每一口食物,
都化成筋,融成骨,堆成肉,
成為我們目前的一具肉身。

我們也許忘記了大部分讀過的書籍,
但從識字開始,每一個價值觀的碰撞,
每一種文化的震撼,每一首背誦的小詩,
都潛入了我們的精神世界,就像電腦背後的程式。

我們現在的所有行為,
都是過往這些年,
所積累的知識與精神的指引下,
做出的反應。

同樣的,孩子在人生的初期,
身體和大腦都在飛速地成長,
學會說話,走路,對他們來說,
不過需要區區幾個月的時間。
他們在飛速的吸收這個世界的訊息。

坐飛機,他們知道雲是飄在眼前的,
去國外,
他們知道有些人跟我們顏色跟語言都是不同的,
體會不同的宗教與文化氛圍,
他們知道原來人是需要包容的。

在行走中,
孩子看到的是這個世界真實的樣子,
他們知道遠方不過如此。

沒有恐懼,長大後就會有膽子走出去。

見過世界,長大後就不至於為人狹隘,
鼠目寸光,糾結于蠅營狗苟。

讓他們見到不一樣的天空,
吃不一樣的食物,見不一樣的人,
體會不一樣的文化,
最不濟,孩子也是被父母帶著玩,
這本身,對孩子就有益無害。

去旅遊,
孩子也在用另一種方法「學習」

小飛老師小時候,總有這種感覺,
就是,不管聽了多少遍,想像多少遍,
都不如見一面。

否則,根本無法滿足好奇,
也沒有具體的概念。

我小時候背詩,就要把父母煩透了。

讀到《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我就一定要看看,
蟬到底如何垂緌飲清露。

所以每天晨露晚露時,
雷打不動的爬上梧桐樹,
怎麼叫都不下去。

終於看到蟬用口器飲露水時,
才心裡一陣讚歎,
確實是垂緌飲清露呢,
好形象的形容!

讀到:
通衢車馬正喧闐,是宣和第幾年。
當日翰林呈畫本,承平風物正堪傳。
水門東去接隋渠,井邑魚鱗比不如。
老氏從來戒盈滿,故知今日變邱墟。
楚拖吳檣萬里舡,橋南橋北好風煙。
換回一晌繁華夢,簫鼓樓台若個邊。

我也吵著買來清明上河圖看,
被磨的沒辦法,
才終於得到一冊盜版的《清明上河圖》
和一次去清明上河園遊玩的機會。

雖然,圖是盜版的,清明上河園是假的,
但它們依舊給我帶來了直接的感官體驗,
這絕對是讀書帶不來的。

古人說,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我想,就是這個道理。

紙上得來終覺淺。

如果沒見過,孩子背了《蟬》,
也就只知道,哦,這是寫蟬的名詩,
蟬是一種會飛的小動物;

背了清明上河園相關詩句,
孩子也只會說,哦,這是古代的一些建築,
現在沒了,只留下一幅畫兒:

從書中看來大海的描述,
孩子只會說,大海很大,藍色的。

這就完了,孩子絕對沒有更形象的體會。
但,如果給孩子讀過書,
同時也給他見過世界,
那就完全不一樣了。

孩子會形容:
蟬啊,它翅膀是透明的哦,
肚子那裡有很多溝溝,
叫起來老刺耳了,真是個吵鬧的小動物;

清明上河圖我見過,
有人在街上,還有河上,
很多很多哦;

大海嗎?
就是那個好多好多水的地方?
而且髒髒的啊,
沙子都把我的腿弄髒了。

從書上、電視上、故事裡看來聽來的世界,
在孩子眼裡是沒有直觀印象的,
只有讓他們看到,聽到,摸到,感受到,
他們才能真實的體味到這個世界的多姿多彩。

各位爸爸媽媽們...
你多久會帶孩子去一次旅遊?
你覺得帶孩子出遠門現實嗎?

{original_url}
{DM_AfterContent}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DM_BeforeComment}
{DM_AfterComment}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