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優秀的張鈞甯,你一定很想問,
她到底來自一個怎樣的家庭啊?
應該很圓滿,很幸福,很富足吧?
其實不是,她是單親家庭的孩子。
她的父親叫張志銘。
是法學博士,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也是國家發展研究所的教授。
母親鄭如晴,是文學碩士,作家,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的講師,
長期從事文藝創作,
寫作領域跨小說、散文、
翻譯及兒童文學。
小學三年級時,她的父母離異。
單親家庭,
卻絲毫沒有讓張鈞甯有自卑感,
也沒有匱乏感。
因為她有一個非常好的母親。
鄭如晴在德國留學7年。
回國後,
她歷任《國語日報》副刊主編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執行長、
《中華文化》雙週報副總編輯等
非常有教養,也非常開明。
她博覽群書,知道讀書的樂趣,
於是也為孩子們
創造了一個閱讀天堂。
家裡到處都是書。
書架上,沙發上,地上,床上,
都有隨處可見的書。
還特意布置了一個讀書角,
每天都有下午茶時間。
每天都有蛋糕心情。
大家在一起,閒適地喝著茶,
翻著書,非常幸福而充盈。
在這樣的環境中,
張鈞甯和姐姐,都成了小書迷。
一直很慶幸,自己擁有一個這麼棒的媽媽。
張鈞甯形容著心目中的媽媽:
她充滿幽默感、擁有童心、
對人熱情、做事積極,
最重要的,她對我跟姊姊的愛,
總是源源不絕。
即使我們常無意的傷透了她的心,
她也從不計較。
縱使偶爾事態嚴重,
見她落寞的坐在客廳角落,
但只要我們過去拉拉她的手,
向她道歉,
她馬上無限委屈的告訴我們,
她之所以會難過,
是因為她很在乎我們。
二十多年來,我總是不明白,
她這些愛到底從哪裡來的。
問她,她只是笑笑的回答:
「等妳有一天當媽了,妳就會明白。」
我還沒有當媽,所以我還是不能明白。
但我愈大愈能體會她的心意,
懂得珍惜她對我的付出。
談到媽媽跟我和姊姊的關係, 其實更像朋友。 因為是朋友,所以無話不談。
不論是在一般家庭中,
被視為禁忌的性話題、
或是反社會規範的各項新奇事物,
我們不但一起探討,
媽媽還會給我們她的想法,
即便我們的想法不一樣時,
她也不會大驚小怪,
頂多誇張的說:
「妳們是坐太空梭,我是坐轎的。」
但她還是會加上幾句:
「凡事沒有對錯,但是可以選擇。
妳可以選擇為自己加分,
也可以選擇讓自己減分。」
媽媽對我們的教育 一直都是很開放的 印象深刻的是,
這樣的「開放」模式,
打從我們踏入青少年時期便展開。
那個階段,是「小孩子想要變大人」的時候。
我們嘗試交朋友,
參加更多的「獨立團體生活」,
開始不喜歡父母管東管西。
很多父母到這個時候就慌了,
怕孩子變壞,就加上更多的枷鎖,
想把孩子鎖在身邊,
甚至偷看孩子的日記等。
我很慶幸,媽媽沒有像其他家長一樣,
因這樣的做法,後果更不堪設想。
很多同學為防父母干涉,說更多的謊;
誇張一點的,為了證明自己是獨立的個體,
做出更多叛逆的行為,
企圖來掙脫父母的管束。
感謝的是,這時期的媽媽,
很少規定我們這個,要求我們那個。
也很少對我們問東問西,
增加我們的壓力。
我們一起聊天 媽媽扮演朋友的角色
相反的,只要我們週末在家,
她就擺出一桌誘人的糕點,
配上一壺香味四溢的花茶,
邀我們來一場溫馨下午茶。
這時,我們聊學校與朋友,
聊所有開心與不開心的事。
而她總是在一旁熱絡的參與我們的話題,
扮演一個有趣的朋友角色。
這個朋友,不僅聽我們說困擾的事情, 還提供我們成熟的意見。
這個朋友,
在我們課業上有問題時,
不但提供讀書方法,
還幫我們繳補習費,
卻從不會為成績分數的退步,
而怒斥我們。
這種朋友般的信任與親密關係,
隨著時間的累積,
就像種在我們心裡的小樹苗,
不斷茁壯,盤根錯節,牢牢不可分。
我們不怕和媽媽分享任何事
包括好事壞事 她會靜靜的聽,
好事她不吝於誇獎,
壞事她不直接責罵,
所以和她分享任何事,
不會有心理壓力。
但事後她總會有意無意的,
透過各種詼諧的比喻,
讓我們知道自己所做的事,
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什麼才是正確的觀念,應該怎麼做,
才會是比較好的處理方式。
這樣的教育方法,
對我而言,真的比直接的規定或限制,
讓我更能口服心服。
不過,如果妳問我,
將來我是否也可以像媽媽信任我一樣,
信任我自己的孩子,我可不敢回答。
媽媽對我們 只有一個條件
盡力 她與我們的相處,
雖說像朋友一樣的開放與尊重。
但她有一個條件,
就是一定要我們凡事「盡力」。
她總是說,成績不好沒有關係,但是要努力。
如果都盡力了,儘管不如預期,
「下次再努力就好了,
盡心盡力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這個道理看似簡單,
但要實踐可真不容易。
然而,這個觀念對我往後的學習與工作,
有很大的影響。
也就是說,一個人目前的成就如何並不重要,
只要他持續努力上進的心態,
就是一個值得嘉許和尊敬的人。
由於她這樣的觀念,
所以在她眼裡所看到的我,
並非那個她所期待的我,
而是我想成為的那個我。
也因為這樣,
我們很享受一次又一次,
被媽媽關心和了解的快樂。
甚至,我也常把朋友找來,
讓他們一起分享我的媽媽。
因此,媽媽很得我朋友的緣。
媽媽除了喜歡我的朋友 也接受我們帶回來的動物
有記憶以來,
媽媽除了愛屋及烏,
喜歡我的朋友外,
也接受我和姊姊帶回的各種動物。
最多的時候,
家裡養了三隻流浪狗。
其中一隻叫「普普」,
牠可說是自動找上門的。
有一天,
媽媽在院子裡餵其他兩隻狗,
也許是食物的香味,
引來「普普」在鐵門外徘徊,
媽媽猜她大概很餓,
就打開大門讓牠進來。
飽餐後的牠竟不肯離開。
當晚寒流來襲,
媽媽就讓牠睡進客廳。
隔天一大早,
全家被一聲「匡啷」的巨響給嚇醒。
原來,普普打破了媽媽
遠從日本買回的貴重青花瓷器。
本以為媽媽會把牠趕走,
哪知我放學回來一看,
普普還在。
納問的問媽媽為什麼沒趕牠走,
媽媽說:
「天那麼冷,
一接觸到牠的眼睛我就心軟啦!」
這幾年來,家裡養過好幾隻狗,
大多是我和姊姊帶回來的,
每次她都說不幫我們養了,
但我們就是看準她「心軟」。
直到現在,她還一直在當「狗媽媽」。
在成長的過程裡, 媽媽總是那股最溫暖的支持。
她會在我受傷時,用一個比擬,
讓我從那股悲傷中清醒過來,
並適時的提供我一個方向,
讓我面對自己,
去尋找內心最深的渴望。
在我犯錯時,給我一個建議與方向,
讓我能正視自己的缺點。
如果說現在或未來,
我能夠有什麼樣一點點的成績,
那都要歸功於這個最令人心疼的寶貝。
文章的最後一段,
我好像又回到小時候的作文總結,
平凡沒有新意。
但在我這平凡的敘述中,
卻藏不住我深深的感念。
因為媽媽並非在順境中,
把我們扶養長大,
她曾面臨人生中的各種創痛,
但她選擇無言且寬容的看待挫折和傷心。
二十幾年來,她寬容的身教, 遠勝於給我的種種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