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解決「幼兒焦慮」8大方法! 研究證實:孩子多抱抱,心理素質較好,能「遠離心理疾病」

研究發現:
嬰幼兒時期多抱抱,
孩子長大聰明獨立社交好

公園裡,
一個坐在推車上的寶寶哭著要抱抱,
媽媽安撫了一下,
發現不行,就把寶寶抱起來。

這時,旁邊的老人家開始對媽媽念經:
「哭就抱會寵壞他!」、
「越抱會越黏人!」⋯
天啊!這是什麼舊觀念,

我來給大家五個正確觀念:

1、刻意不抱,
再小的寶寶會知道你在刻意訓練他,
反而更焦慮黏人。

2、擁抱能提供心理的安全感,
寶寶很需要。

3、抱並不會寵壞。

有時是,孩子沒討抱,
大人還常抱在手上,
孩子才會養成不愛坐推車的壞習慣。

4、孩子不愛坐推車只要抱,
有時是他無聊,
你要讓寶寶有得玩,手上有東西,
轉移他的注意力,才不會只想抱。

5、研究發現,孩子哭,
能得到擁抱及正向響應,
1歳半後的「語言」及「認知」發展會更好。

所以,
常常抱並不會寵壞孩子,
反而長大後心理更健康。

別再給討抱的孩子貼標籤,
快看這篇!

「一哭就抱會寵壞孩子」
事實真是這樣嗎?

「孩子哭的時候不抱,
他才知道哭是沒用的,
以後就不輕易哭了,
這多好帶……當媽就得狠得下心!」

很多人認為寶寶一哭就抱,
會讓寶寶養成任性、無法獨立的壞習慣。

但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
在教養裡面,
跟這些心理行為有關的,
你越急,
越可能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大量專家研究證明:
嬰兒哭的時候,大人不理會,
讓孩子知道哭沒用,
這是違背天性的做法。

因為,
對於還不會使用語言來表達的嬰兒來說,
哭鬧是他們表達自己的唯一方式。

剛才還對你笑著的寶寶,
下一刻卻哭了,
這通常意味著他可能有這些需求
—困了、餓了、冷了、熱了、
尿褲子了、不舒服了或是想跟你撒嬌討抱。

實驗證明:
多給孩子擁抱,是寵不壞的!

▪ 美國布朗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
出生前幾個月裡,
媽媽積極地響應寶寶的啼哭,
寶寶18個月後,
語言和認知能力發展更好。

▪ 美國聖母大學研究發現:
嬰幼兒時期經常得到父母愛撫、
擁抱的孩子,
長大後不但不會過度依賴父母,
反而會有更健康的心理狀態、
更強的社交能力。

▪ 英國曼切斯特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
媽媽更快地回應寶寶的啼哭,
最終會使寶寶的啼哭減少,
而不是增多。

▪ 科學家們對比早產兒
和足月兒對於撫觸的反應。

研究結果發表在Current Biology中,
他們發現支持性(來自養育者的溫柔的)
觸摸實際上可以影響大腦,
這種觸覺對嬰兒會產生積極和持久的影響。
(Elizabeth R Moore et al.2015)

越是多給孩子擁抱,
孩子反而越有安全感
如果你去觀察那些懂得向
父母「討」擁抱的孩子,
你會發現,
他們並不是想長時間地
「佔據」著媽媽的懷抱,
往往是玩了一會兒,
就過來蹭你一下「求抱抱」 。

如果你給孩子的響應是積極的,
孩子感受到你的關注,
不到一會兒孩子就會心滿意足的離開。

「擁抱」是對小小孩表達愛的方式,
有些父母會擔心孩子養成黏人的習慣,
寶寶哭鬧時刻意不抱,
想藉此訓練孩子。

但抱不夠的孩子會感到寂寞,
覺得自己的存在不受重視,
反而容易產生情緒障礙、失去安全感,
影響長大之後對人的
不信任、猜疑,甚至易怒。

解決分離焦慮,有效的育兒法

很多時候我們想訓練孩子獨立,
例如兩歲多後我們希望他們自己走不要再黏人討抱了;

三歲多後,
我們希望他們能獨立睡,
不要一直來找爸媽陪睡;

四歲多後,我們希望他們獨立上學,
不要分離焦慮。

其實,
2歲後要訓練孩子獨立是有方法的。

一、減少對孩子的負面語言!

你知道這個年紀的孩子是聽得懂的嗎?
媽媽對孩子的負面語言只會令孩子更感焦慮,
賴在媽媽身上的時間更久,
旁人的負面語言,冷言冷語,
也會令孩子更不願離開媽媽去探索環境。

因為他認為環境中充滿威脅,
也更不喜歡這個人,
這樣的環境及路人甲,
只會讓本來就快抓狂的媽咪更加辛苦唷!

二、到陌生環境或要離開前先多陪伴!

媽媽就像是安全的堡壘,
所以到了較不熟悉的環境,
請媽媽都先陪伴著孩子,
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後,
自己離開媽媽去向外探索環境。

如此有安全依附的寶寶,
只要留意到媽媽還在附近,
他就能慢慢擴大自己的活動範圍,
甚至與人親近。

三、「躲貓貓」是減緩分離焦慮的好幫手!

孩子會擔心媽媽不見,
是因為心智上”物體恆存”
的概念還沒有成熟。

所以,多玩躲貓貓的遊戲,
就是讓寶寶知道,
媽媽不見了還是會再出現,
媽媽一直都在我身邊,
只是離開一下下。

四、「預告」可以減緩
寶寶焦慮的程度喔!

對孩子而言,
陌生的環境、人事物都是威脅,
需要去認識、觀察及了解適應,
他們會透過媽媽的反應,
決定自己的下一步。

因此如果媽咪能在事先就告訴孩子,
甚至利用照片讓孩子先稍為熟悉,
到時候孩子在那樣的環境時,
會適應的更快唷!

平時也可以利用繪本
讓孩子認識不同的世界,
了解環境中的變化,
也是有幫助的。

五、記得要跟孩子說再見!

媽媽要離開孩子外出時,
一定要跟孩子說再見!

許多長輩都會說不要跟孩子說再見,
偷偷走就不會哭了,
其實這都只是暫時的,
等到孩子發現了,
只會更焦慮,哭得更慘,
對媽媽產生不信任,
這樣的安全依附關係就會破壞,
或甚至黏得更緊。

所以一定要告知寶寶,
媽媽什麼時候就會回來,
並且清楚的說再見。

而且,最重要的是,
接手的那個人,
也能提供足夠的安全感,
並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六、多帶孩子出去走走!

帶孩子外出曬曬太陽,
除了能刺激正向情緒的發展,
也能讓孩子多觀察這個世界,
有些孩子的氣質天生就敏感,
不要逼孩子打招呼,
讓他慢慢適應及觀察。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越多,
寶寶就會更加快適應不同的人事物,
有助於孩子的適應力!

七、由寶寶決定要不要給其他人抱!

媽咪如果希望寶寶快點和家人親友熟悉,
媽咪可以陪伴著寶寶
或甚至抱著寶寶與家人親友遊戲,
等到寶寶漸漸玩開了,
寶寶自然就會慢慢離開媽咪找人玩,
也比較願意讓人抱。

很多時候一下子就強行將寶寶抱走,
或者是媽媽硬是將寶寶推給別人,
只是讓寶寶更焦慮,
造成反效果唷!

八、「觸覺刷」是寶寶
情緒調節的好幫手唷!

觸覺刷其實就是一種新式的幼兒按摩,
透過四肢的刷澡按摩,
能有效的將穩定又舒服的觸覺刺激,
傳遞到大腦情緒區域,
形成另一種與幼兒的親密語言,
進而穩定寶寶情緒,
減緩過度焦慮的程度。

因此如果寶寶分離焦慮情形較嚴重,
平時也很容易哭鬧,
建議每天都使用觸覺刷!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